香港電影復興?

袁廸旗
Oct 25, 2022

--

我對香港電影的憂慮

網上圖片

最近《明日戰記》及《飯戲攻心》兩齣港產片票房成績優異,讓部分人士再度高呼港產片復興的聲音。不過,筆者對此反應頗為反感,明顯地把電影業的復興看得非常簡單,以為高票房就代表電影業發展良好,實際香港電影業仍充滿隱憂。

一.不客觀的票房成績

《明日戰記》、《飯戲攻心》,乃至《闔家辣》和《阿媽有咗第二個》也有不錯的票房;但同一時間,像《心裏美》、《一路瞳行》等中小型港產片,票房成績未如預期。

至於那些賣座的港產片,它們的票房成績為何突出呢?《明日戰記》為罕見的港產科技大片,對不少觀眾來說充滿新鮮感;但新鮮感過後呢?日後類近的港產片能否保持強勢呢?特別是《明日戰記》遭批評的劇本問題,會否影響日後類近港產片的票房呢?這仍需觀察。

另外,《飯戲攻心》和《闔家辣》原本於年初上映,但疫情問題卻拖近了半年才上映,宣傳期較其他電影長,這是否有助其票房成績呢?今天港產片賣座,不等於半年、一年後港產片也有良好票房,這一切都有待觀察。這裡仍沒提及高票價、港產片包場普及等,讓票房數字並不客觀的問題。

二.政治審查

現今不少港產片因政治審查而無法上映,即使這些電影如《時代革命》、《憂鬱之島》在海外獲得良好評價,形成一股港產片力量也好,它們無法在香港上映,始終顯得香港電影明顯的缺陷。一個有明顯缺陷的電影業,用「復興」、「小陽春」來形容它,始終顯得格格不入,像無視這類電影存在似的。

另外,政治審查讓部分電影項目無法製作,或需作重新修改如《風再起時》。政治審查為創作帶來不便,從而自我審查。部分電影工作者因而保守,影響創作題材的多元化,以及其工作前景,破壞電影業原有的活力及創意。

雖然部分政治審查嚴厲的國家,其電影業看似有著不俗的發展,例如中國市場有著強勁的票房收入、伊朗導演以創意游走在政治審查邊緣。不過,這些都是表面現象,政治審查對創作者的安危、電影項目的發展,在獨裁國家有明顯的破壞。

至於香港,香港不像中國大陸般,擁有龐大的電影市場和產量,所以這些被禁上映的港產片,更顯得重要;香港亦不像伊朗電影般,部分被打壓的導演早在國際上成名,較易得到國際聲援及幫助。香港更多的是年輕導演,本身寂寂無名或經驗不多,要他們得到香港以外的資金,來拍攝香港不能上映的電影,並不容易,更何況那些拍攝敏感題材的香港導演,無人能保證他們無須受到法律制裁。如果他們像部分伊朗導演般,需要到外國才能拍攝電影的話,那是人才流失,對香港電影沒有好處的。

三.未來經濟表現及基層員工利益

票房有時反映經濟狀況,經濟不景的話,電影票房亦會受到影響,這是大家理解的道理。現時不少人看淡明年香港乃至全球經濟,未來香港電影票房成績,仍充滿疑問。這種情況下,我們怎能因一時的票房成績,就斷言香港電影有復興蹟象呢?

即使香港電影票房一直保持良好,或有助投資者增加投資香港電影,香港電影數目增加,部分人士認為,電影工作者工作機會也因而增加,帶動其收入增加⋯⋯不過殘酷的現事是,大部分香港電影工作者,不會因港產片票房良好,而有所得益如加薪;得益的,最多也是該片的導演、演員,及部分主創成員。大部分電影工作者沒有得益,工作量增加的,可能只有少數;電影行業的各種剝削如低薪,依舊存在;因移民或收入問題而離開行業的,依舊離開。

積極及長遠的電影政策

香港電影的其中一個問題,就是沒有長遠且積極的電影政策及措施。香港不少的電影措施,仍停留在讓多些電影工作者有工作,或只著重提拔新導演,但這不能解決一些行內一直存在的問題,例如編劇等崗位待遇過低、電影種類未見多元化。沒有行之有效的電影政策和措施,就算香港電影真的復興,恐怕只是曇花一現。

如果大家有閱讀近十年評論香港電影業的文章,都發現每隔幾年都有香港電影復興的聲音;但這些聲音之後呢?一個電影業的復甦,從不容易,要長遠發展,需要解決現有問題之餘,仍需要創新及多元的措施支持;可惜,這方面香港電影仍然不足。

--

--

袁廸旗
袁廸旗

Written by 袁廸旗

「筆記電影會」召集人、紀錄片導演、電影編劇

No responses yet